红岩带着新能源产品,重回视野了!

日前,红岩9款产品赫然出现在工信部第401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名单上,其中5 款为纯电牵引车型、4款为纯电自卸车,向市场传递出转型突围的强烈信号。

image.png

今年前10月,中国新能源重卡市场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43.6%。在这条“黄金赛道”上,再次入局的红岩,身影难免显得有些孤勇,毕竟这家拥有六十年历史的老牌重卡企业,刚刚历经破产重整,正站在重生的十字路口。

关键问是:红岩能否打好新能源这张牌?

早布局的 “家底” 是否有用武之地?

红岩的新能源转型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多年前早有技术布局,甚至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领域的探索要早于不少同行:2017 年启动 “5G+L4” 智能重卡研发,拿下全球首张智能网联重卡示范运营牌照;2019 年首款氢燃料自卸车亮相,比如今称雄新能源重卡市场的品牌至少早了两三年。

image.png

可惜的是,受制于当时的整体企业战略或行业环境、资金限制等,未能成长为红岩新的增长极,如今从头再来,错失良机的红岩能否突围而出?

从技术源头来看,红岩此前大批技术人才流失,重组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培养一个成熟、默契的研发团队需要时间;指望上汽集团临阵磨枪、空降一支团队负责新能源车型的后续研发,可能也不现实。

公开资料显示,虽然2025年被称为上汽商用车的产品大年,但无论是“大拿”纯电轻客车还是“新途V80 9AT”宽体轻客,无论是星际X皮卡还是星栈平台,又或是新途远界超级混动房车、新一代跃进宽体轻卡超越H500大咖……一系列密集投放的新品,和“重商”业务一点不搭,而红岩恰恰又是重型商用车。

image.png

外无借力,内无后劲,布局早却未占得丝毫先机,仅仅是技术关的这场硬仗,便决定了红岩能否在新能源卡车市场上后发制人,并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

重组后的红岩焕发“新”生机

既然接受且完成了重组,就不能用老眼光看红岩。摆在红岩面前的既有困难,更不缺机会。

首先,10 月确定的四方联合重整投资人 —— 上汽集团、上海新动力汽车科技、重庆两江新区高质量发展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重庆发展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组成的等组成的 “混双” 阵容,为红岩带来了扭转乾坤的关键支撑。有了30亿资金的“输血”,红岩不仅能解决债务压身、流动资金不足等燃煤之急,还能着手布局后续业务。

其次,多方投资人实现资源整合,带来了协同效应。上汽集团作为国内汽车产业龙头,其成熟的供应链体系、集中采购优势等,能有效帮组红岩降低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的采购成本,提升其终端竞争力。重庆本地产业基金可以为红岩“嫁接”西南地区的基建项目、充电运营商等资源,形成区域发展合力。

image.png

这种 “资金 + 技术 + 资源” 的三重赋能,让红岩在新能源转型的起步阶段就具备了差异化优势,也为其跨越 “信任重建、成本控制、渠道激活” 三道坎奠定了基础。此次多款新能源产品的推出可以视为重组取得阶段成果的信号释放。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红岩重组后放弃追求 “大而全” 的产品布局,而是精准瞄准港口、矿区、城市渣土运输等固定场景,主打纯电牵引车型,这种聚焦策略一方面借力于红岩在自卸车这一传统优势领域的客户资源与正面口碑,另一方面规避了对渠道和服务的高需求——固定场景的运输路线相对稳定,便于规划充电设施,还能通过 “车辆 + 充电 + 运维” 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用户体验。如此,红岩可以集中“弹药”切入细分市场,重新构建自己的优势。

多方消息证实,目前红岩正逐步激活渠道与用户资源:11 月 12 日新一代中置轴轿运车在华东地区批量交车,验证了其渠道恢复与市场承接能力;针对老客户推出的 “以旧换新” 政策,借助品牌忠诚度实现新能源产品的初始销量突破,以期扩大应用、积累口碑。

image.png

但前路漫漫,红岩能否打好新能源这张牌,核心在于“传承” 与 “创新” 的平衡。传承的是红岩三大重卡品牌基因带来的可靠性优势、西南市场的用户基础、场景化的技术积累;创新的是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打造、数字化渠道的激活。对于红岩来说,重组或将成为其摆脱路径依赖、聚焦核心优势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