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晚间,潍柴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潍柴动力(000338.SZ;02338.HK)披露2025年三季报,归母净利润创下历史新高,交出一份成色十足的亮眼答卷。公司表示,2025年前三季度在巩固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战略新兴业务突破。通过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公司盈利质量稳步提升,形成多元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日前,潍柴捷报频传,凭借甲醇船舶动力领域的三项“中国第一”震撼业界:WP13甲醇船舶动力率先完成2500小时劣化试验,并斩获双证;WH17甲醇机拿下国内首张中国二排放证书;WH20机型成为国内首个获单一甲醇燃料型式认可的柴油微喷引燃发动机。

不止是在船舶市场,潍柴交付首台甲醇矿用挖掘机动力、广泛匹配国内甲醇重卡等事实,无一不在彰显潍柴在甲醇动力技术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更勾勒出其践行“传统动力+清洁动力+新能源动力”多元布局战略的壮阔蓝图。
厚积薄发:三冠背后的技术共振
潍柴甲醇机的全线领跑,绝非偶然,而是数十年深耕市场、技术突破的必然结果。作为中国乃至全球内燃机行业的领军者,潍柴始终将研发创新视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在甲醇动力领域的积累早已形成体系化优势。
针对船舶动力的特殊需求,潍柴构建了覆盖248-1200kW功率段的全系列甲醇船舶动力产品矩阵,可适配工程船、货船、滚装船、液化船等多种船舶类型,形成了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解决方案能力。全国首艘“纯甲醇发电+电力推动”3000吨级绿色磷矿运输船“三峡绿舟01”选择搭载潍柴550kW的6WH17纯甲醇发电机组,正是对潍柴甲醇动力品质高度认可的充分背书。

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构建了产品竞争的护城河。近10年,潍柴在发动机板块研发投入超300亿元,研发强度超过6%,居全球同行业前列。以全球首款满足宽体自卸车长时间无故障运行的专用甲醇动力WP17T为例,潍柴历时10年、投入1.2亿元,成功攻克低温起动、机油乳化等10余项行业难题,申报专利120多项,实现了甲醇发动机全研发过程的技术自主可控,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资金投入,潍柴都可以称得上是“不计成本”。
这种“疯狂”使潍柴在发展甲醇动力的核心技术上摆脱了外部掣肘。更重要的是,潍柴每一种产品、每一次技术突破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公司整体战略形成协同效应。显而易见的是,潍柴高热效率柴油机平台的技术成果可以反哺甲醇发动机的研发,在不同动力产品之间形成了强烈且有效的技术共振。
战略进击:全域领跑的市场底气
如果说技术创新给予了潍柴发展甲醇机的底气,那么前瞻性的精准布局则为其商业化之路提供了高飞的羽翼。在船舶、矿山、重卡等多个领域中,都可以找到甲醇动力应用的不同场景;而潍柴在这些领域业已形成的市场优势,则为甲醇发动机的适时切入提供了足够底气。
无论是WP13/15/17T还是M系列大缸径甲醇发动机,都凭借高可靠性、低能耗、长维保周期等卓越品质,迅速形成终端号召力。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潍柴在甲醇动力领域的突破,是多元动力的战略布局和高效运营的生动诠释。在当前多种能源路径并行的背景下,潍柴摒弃了押注单一路径的冒险心态,稳扎稳打,深耕“传统+新能源”,并线作战,展现出卓越的战略定力。

在传统石化能源领域,潍柴连续4次刷新柴油机本体热效率世界纪录,清洁动力方面,除了甲醇动力,潍柴天然气发动机是具有绝对号召力的市场领导者,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在迅速崛起的新能源领域,潍柴坚持“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多路线并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在全球“双碳”战略深入推进、能源结构加速重构的时代背景下,动力装备制造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潍柴甲醇发动机的“三冠加冕”,不仅仅只是企业在单一产品上实现的技术突破,还印证了中国制造以“创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深刻内涵。在潍柴构建全产业链生态的阔步中,我们已然看到,在这场关乎能源安全与产业未来的变革中,潍柴以技术创新为矛、以多元布局为盾,既实现了当下的市场领跑,更奠定了长远的发展根基。